2016年2月的某一天,位于北京西郊石景山区的一座神秘大院内,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司令部。
这里正在宣布一项极具历史厚重感的命令:因为编制体制调整改革,存在了61年的北京军区,光荣地摘下了牌子,从此结束了历史使命。
不少人颇感伤怀,北京军区的光荣历史,可以上溯到1937年将军开辟的晋察冀根据地。
提到元帅,可能大多数人都不太了解他军事生涯的具体情况。相比彭、林、刘、徐四帅和粟大将,聂元帅指挥作战的水平可能略逊。然而他之所以能授衔为元帅,没有卓越的战功肯定是不行的。
聂帅之战功,最重要的便是开辟晋察冀根据地,以3个团不到3000人的基础,缔造30多万大军。
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之后不久,就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:率少部分兵力挺进五台山敌后地区。
第一,115师主力全部东进南下,手里只剩下三个团的次等主力,人数共约3000。
第二,115师主要领导全部南下,包括师长、参谋长周昆、政训处主任罗荣桓等,几乎是光标司令。
第三,115师主力去的地方是日寇尚未攻到之处(河北中南部、山东),而五台山正处在日寇占领区的心腹之地。
这还是表面上能看得出的形势。还有一层暗暗叫苦但不好明说的意思,自参加革命以来,一直跟随中央一起行动,还没有放过“单飞”,这次去五台山跳入敌人腹心之地,与中央的联系几乎被切断,意味着要独当一面,心里没底。
怎么上呢?若是换作一般人,就如留在后方的残兵游勇,第一要务便是拉杆子、聚绺子,不管青红皂白,先把武装力量拉起来,人多胆气壮,也好打仗嘛!
、周昆、罗荣桓带主力东进南下,走之前和商量怎么分干部的事,哪些人走,哪些人留。大手一挥,你们想带走多少就带走多少,不要管后方。
林周罗感动得无以自处,当然不能全带走,不能真让当光标司令。合计一番,各主力旅的旅长、团长及政委等主要干部都带走,只把师机关的参谋人员留一些。
走的这些人日后都是叱咤疆场的名将,诸如陈光、陈士榘、、杨勇、李天佑、梁兴初、徐海东、黄克诚、韩先楚等等。大概是林周罗等领导觉得把战将全带走不太合适,只把115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留下了。
后来晋察冀根据地作战,还真就是杨成武将军最硬、最好使,成了晋察冀区的台柱子。
唯一做了争取工作的,是让师随营学校留下,还留下了师教导大队队长孙毅,主要目的就是留下来办干部学校,培养干部。
在战事紧急、日寇大举包围进逼的情况下,顶住压力,让孙毅办培训班,培训连排级干部。这个学校的初衷,乃是师法在江西苏区办红军大学,以及在延安办抗日军政大学。
当时连主力部队的生存都很困难,恨不得把晋察冀军区机关人员都下放到连队当战士,居然还能好整以暇地把学员集中起来办学、培训,这份大智慧、大定力,放眼全军,又有几人能及?
当然也不是神仙,大战之下,培训周期必须缩短,每期三个月,学员们主要学习政治理论和游击战术,学完之后立即赶赴基层部队当连排长。
这种干部,和部队中靠战功提拔起来的干部有着明显的差别。他们懂政策,明大势,意志坚,可能在战术上比不过战功提拔的干部,但看得远,悟得深,会得多,领会意图准,头脑清醒,在一片混乱的敌后,一个干部就是一个种子,能够带动一片人。
率领3000人到达五台山区,当时提出一个“滚雪球”战略,即把各团分开,在各地分头发展武装力量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,滚雪球说白了就是做群众的工作,把老百姓、土匪、中间力量发展成倾向我们、甚至加入我们的力量,难就难在如何把道理讲通,把事情做到点子上,需要大批懂政策的干部。
这些短期培训出来的干部,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。香港六合特�查询虽然短期培训的干部并不都是能说会道能征善战的精英,但好歹个个顶用,不说外行话,不办外行事,每一个连排干部都像是中央的传声筒,讲中共的抗战政策、讲统一战线、讲土改都有模有样,不论老百姓还是土匪、伪军,听了都信,慢慢地在他们的动员下,都加入我们了。
吕正操原是东北军53军691团团长,手下有2400人,步枪1200支,轻重机枪60多挺,各种炮16门,几乎顶得上带到五台山的部队的实力。
能把这支部队拉过来,除了上层领导之间惺惺相惜,统一战线政策起了很大作用,另外一个重要法宝,就是派过去了大批连排级干部,一点一点把东北军老部队改造成了带有红军作风的新型人民子弟兵。
吕正操50年后回忆说,当时他心里着急啊,不能光他自己加入、成了内外皆红的正牌红军将领,底下的士兵们改造也是一件大事。
吕正操将军几次三番地找要干部,第一次要,大方地给了一批连排长,吕正操感觉不够,又要。没给,吕正操就发了牢骚。
大家虽急,可都是出于一样的目的。后来还是从万难之中调拨一批干部派到东北军中,把这支军阀出身的部队,彻底改造成坚不可摧的人民子弟兵。
纵观后来晋察冀根据地能够发展出30万大军的历程,培养干部、造就大批善于滚雪球的基层干部,绝对是关键中的关键。
在五台山地区发展游击队,短短1年时间,就已控制了数座县城,建立了遍及晋、冀、察、热、绥等数省的庞大根据地,人马发展到数万人。
1938年9月,日军大本营制定了一个计划:中攻武汉、南取广州、北围五台。
五台山区居然和武汉、广州相提并论,从敌人嘴里说出来,这自然是对我党我军抗战的高度认可。
日军出动5万正规军,不要一兵一卒的伪军,兵分25路,分头扑向五台山区的八路军控制区。
面临的危机比1937年刚来时严重的多,那时我在暗敌在明,暗中发展力量便利的多。此时则是敌我皆明,仗怎么打,犯了难。
当时晋察冀军区下已经有了四个分区,大家普遍都觉得兵多了,可以和日军来一场硬拼。心里有数,抗日部队虽然有数万人马,算上地方游击队可能比日军还多,但是我们的武器装备和训练水平远远不及日军,绝不能硬拼。
正当他准备带部队化整为零转入全面游击战时,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,惹得雷霆震怒。
当时日军一个叫清水正夫的混成旅的大队长,军衔大佐,级别相当高了。此人气焰非常嚣张,在飞机掩护下突入五台县核心区,扬言要消灭本人。
晋察冀军区机关和一部分部队,在军区参谋长唐延杰率领下紧急撤退。不料撤退途中,意外与清水大队遭遇。唐延杰占了地形优势,本可退走,但他眼见有日军在此,不打一下不过瘾,于是带着一个警卫连和教导队干部培训班一部分人,借地利优势打了清水大队一个措手不及。
这场战斗当场打死了清水大佐,但因为兵力不多,日军又是训练有素的正规军,经过了短暂的懵逼状态,迅速组织了反扑。我军力量不足,唐延杰在战斗中受了重伤,九龙图库全年资料大全干部培训班的几十人也受到严重伤亡,只好退走。
虽然后来通过日伪报纸得知干掉了日军一个大佐级高官,但一点也高兴不起来,对唐延杰大吼道:“你是军区参谋长,高级干部,折了你怎么了得!我手底下就这么点干部苗子,你一口气伤亡了好几十人,还过不过了!”
日军的策略着实厉害,以分散对分散,每一路只有2000多人,但正面硬刚足以打八路军三个以上的团,我军虽也分散,每一路部队都占不了优势。
是个实事求是的人,危急时刻向中央引咎自责,说对付不了日军这种战法。甚至向中央提出,为了保存有生力量,是否可以暂时撤出五台山区,毕竟发展了数万人马着实不易。
也开诚布公地回复,对付日军这种新战法,别说你,就是中央没有十足的把握,谁也不是先知先觉包打一切。目前唯一的策略就是继续死撑,一边打一边找日军的弱点。
另外,中央能够做的,也就是让贺龙120师在冀中进行牵制作战,别的就无计可施了。
理解中央的难处,既然中央把自己孤悬于敌后,就必须做牺牲的准备,宁可战死也不能退出五台山。
晋察冀部队在敌人围攻下兵力锐减,最少时仅剩三万多人,当然跑散的大多是意志不甚坚定的地方武装和新改造的土匪、残兵,我军骨干兵力仍在。
越是深入五台山区,敌人的补给线越长,他们无法就地取粮取弹,必须从遥远的北平后方向前供应。而且兵力分散的情况下,一旦被我军抓住,仍有可能实施各个击破战术。
找到正确方向之后,指示各部队,总体与敌周旋,局部可以围歼,同时偷袭后方。
打了48天,日军始终无法找到主力部队,在后勤补给难以为继、兵力无法发挥规模优势的情况下,日军难以为继了。
而八路军却越打越熟悉、越打越得心应手。日军在付出5200人伤亡代价下,不得不撤出五台山区。我军伤亡人数亦不在日军之下,然而保住了五台山核心区,功莫大焉。
晋察冀军区打得妙战、胜仗很多,像雁宿崖之战、黄土岭之战,打死的日军最高官中将阿部规秀,这些仗固然影响力大,但笔者只举了1938年这次反围攻作战。
这次反围攻作战的最具有根本意义。它奠定了全面抗战八年间晋察冀抗击日军围攻的基本模式,是开创出的带有独特意义的作战模式。
这样打,既从战略上化解了日军强大的突击能力,使其空有万钧之力却无从施展。而我军却能在缝隙中生存和坚持下来,像山间岩缝中的松树一样,纵使头顶是万钧之石,亦能一点一点顽强地顶开它、战胜它。
即使后来形势更加严峻的1942年日军五一大扫荡时,我军依然延续1938年反围攻时的战略,日军始终无可奈何,无法从根本上消灭晋察冀根据地。
自古道,一法通,万法通。聂帅虽不像罗荣桓帅、谭政大将那样以政治工作闻名于世,但他在政治工作方面的造诣也是绝顶。聂帅在晋察冀抓政治工作的事情太多了,足够写一本书了,兹就几个典型的例子说道一二。
其一是统战工作。对军的统战自不必说,该联合则联合,该斗争则斗争。县大队抄了阎锡山在老家村子的宅子,亲自向阎锡山致电道歉,狠批了基层干部。这些能屈能伸的,都是基本操作。
边区选举干部,提议让五台山的爱国僧侣也参加边区政府代表大会,、。我党信奉的是无神论,很多干部觉得这样不合适,有些老百姓也觉得不合适,僧侣们都是出家的啊,四大皆空,怎么还能参加政府工作。
当众批驳这种观点,僧侣虽然出家,但是没有出国。日寇犯我中华,凡中华儿女皆是守土抗战之责。五台山的爱国僧侣们和八路军一道放哨巡警,一道抗击敌人,一样可以加入政府。
新华社得知此事,专门发了一条报道,宣传爱国僧侣投身抗日的好事,其响亮的口号就是总结的:我们出了家,但没有出国。
此事在全国范围引起轰动。聂帅之活用统战原则,不拘一格开展工作,于此可见一斑。
1938年1月22日,蒋介石和阎锡山不无勉强地批准了晋察冀边区的成立。这是在敌后的所有中共根据地中惟一获得中央政府承认的根据地。
聂帅有着浓郁的人文气息,非常注重文化宣传的重要功用。在战事繁忙之际,他专门组建了军区文化队和抗敌剧社,用这种方式活跃文化生活,向广大将士和人民群众进行政治宣传。
那时节,底层人民群众哪有机会看戏剧。派抗敌剧社到农村、到基层部队演戏剧,既演红色剧,也演上海流传过来的时髦剧。不搞愚民主义,有一次他对抗敌剧社说,全演红色剧也不是办法,老百姓只了解无产阶级,不了解资产阶级也不行,指示剧社把曹禺的《日出》上演一次。
抗敌剧社热情非常高涨,这种高水平的戏剧,哪个文艺工作者不想演一次?他们仅用了三天时间,就完成了台词背记、排练和剧场设计,在农村野地里,上演了一出反映民国都市生活的现代戏剧。
老百姓和基层部队士兵看得如醉如痴,在极度寒冷的华北野外,大家坐了三个小时一个走的都没有。演出结束后,掌声如雷鸣一般响起。
搞一搞演出真能让老百姓多打几百斤粮食、让战士们枪法更准一些吗?未必。但是这样的事情,让广大军民的心团结在了一起,知道中央在想着大家,在关怀大家。
聂帅对文化队极为重视,把他们视作战斗力的发动机之一。为了保持着文化队和剧社的活力和延续性,他下了一道严厉的命令:不论多高级的干部,一律不准到这里来找老婆。
晋察冀军区的文化工作,因此得以长久地延续下来,成为几大抗日根据地中最出色、影响力最大的一支队伍。
白求恩大夫去世前,给留一封信,信中说:最近两年,是我生命中最愉快、最有意义的时日……
笔者揣想,这既是者共同的革命信念,更有晋察冀军区那种大无畏的、充满人文关怀的浓郁氛围,深刻地感染了白求恩。
晋察冀根据地到1941年发展到12万人,1942年反“扫荡”后减至8万余人。但由于打下的基础非常坚实,1943年后再度蓬勃地发展起来,到1945年胜利前夕,革命武装已达到32万多人。这32万大军,后来成为解放山西、华北及西北的支柱力量。
我们回到文首的话题。聂帅如此之勋,与陕甘宁、山东、中原、晋绥、晋冀鲁豫、华中等根据地领导人相比,尤其是与贺龙、罗荣桓、、陈毅等元帅级人物相比,其爆兵能力不弱于罗荣桓元帅,作战水平亦不亚于贺老总,任职的连续性又强于陈帅,论综合实力,至少是前三的水平。
八年全面抗战期间,晋察冀根据地建立了冀中、冀晋、冀察、冀热辽几大军区,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,人口约2550万,与日伪军作战3.2万余次,歼灭日伪军35万余人,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